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186手机网 (https://www.186shouji.cn/)- 手机推荐、手机管家、手机助手、手机壁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能家居 > 正文

2020海康Q1财报问答:研发投入或达10%,疫情中人效拖后腿

发布时间:2020-04-28 09:13:21 所属栏目:智能家居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编| 李水青 智东西4月26日消息,近日,海康威视发布2019年度暨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2019年营业收入576.58亿元亿元,同比增长15.69% ;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4.29亿元,同比下降5.17%。 经历了2019年的美国实体名单

A:疫情之前测温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容量非常小,人体红外测温产品大概一年只有1,000只左右的规模;疫情爆发后,海康快速推出了多款红外测温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销售数据我们还没有披露过,考虑会在适当的时间披露。我们对红外测温产品的定价非常平和,没有因为供需紧张而提高产品定价。在灾难面前,我觉得企业有自己的使命,应当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Q:其实从去年年底大家就开始担心华为有可能会被美国进一步的制裁,而海康的芯片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海思。公司从去年上了实体清单之后,有哪一些新的准备?包括对后续的风险是如何看待的?

A:对于美国进一步的制裁,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跟海思保持紧密的沟通,关注美国制裁可能进一步加重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评估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过去这些年,海康并不是只用海思的芯片,海康所有产品的原材料都有替代方案,我们同时在使用其他芯片厂商的产品。如果仅从海思芯片这个角度来看,即使美国的制裁进一步严厉,对海康的影响不会太大。

去年我们把原材料库存拉的这么高,就是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状况,保证平稳的交付。大家关注到海康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库存的问题,我们的存货从上一年50到60亿大幅度上升到了差不多110多亿,就是为了平滑供应商切换可能带来的风险,以能保证我们交付的平稳。

 

Q:关于智能化需求的挖掘和企业的商业应用这块,公司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案例或者说效果,以及公司要怎么去做这个事情?企业商业这块的智能化会以什么样的一个进程去发展?另外看到年报里面,这方面涉及到的行业其实非常细、非常杂、非常碎片化,想知道智能化这种东西,它能不能比较好的做到可复制?还是说每个细分业务都要单独开发?

A:关于智能化这一块,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较主流的或者说相对比较有规模的应用,就是人脸的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带来应用。除人脸识别以外,我们看到的需求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有比较大的应用。

比如说物流读码,无论是读条码、二维码,读码产品形态和使用环境都非常丰富。不同尺寸的二维码和条码、不同的光线、角度等等,使得读码需求变得非常碎片化。目前,到处都是规模容量不大的应用需求。怎么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很多企业也都在探讨,大家都希望能找出一种特别的办法。但是,现在很难有更好的办法,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是基于训练的模型,既然是基于训练,就涉及到样本的问题、算法选择的问题、以及工程成本的问题。

不是简单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应用,在很多情况下会回到工程化的成本问题。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读码,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光线下,仅仅是一个补光的问题就非常的严峻,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为了解决需求碎片化这个问题,我们在2019年推出了AI开放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用来解决智能应用场景化、碎片化的问题。用户可以自己来做数据的样本,平台将样本训练的特征提取以后,自动加载到应用系统中。中间不需要海康的介入,海康免费提供算法训练的能力。AI开放平台是一个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开发者的免费平台,根据我们年报披露的数据,AI开放平台上线的通用功能大约有40多项,平台的日均调用次数是3,500万次,累积的训练模型超过1万个,其中超过95%以上是垂直行业的碎片化模型场景。

 

Q:看到我们年报中披露用智能化做了金融风控的违约预警,能不能有一些具体的信息?

A:关于金融风险防控,确实有几个项目在做,具体进展到什么程度、有些什么样的效果还要去了解。金融风控的基础理念和框架是知识谱图和数据库图挖掘,由AI算法通过图数据库来做图挖掘,在过程中寻找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前都是建数据模型,找数据背后的关联,现在是提供标的数据,让AI算法来找背后的关联。

 

Q:现金流量表里资本购置这一块,资本开支一季度强度不算很低,未来是怎么打算?

A:关于资本支出,我们前两年在加大投入,海康未来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我们还是趋向比较乐观。未来几年的资本支出公司做过一些披露,投资规模大约在100亿左右,这些投资依然会做下去,在几年中落地,基本不会受疫情的影响。

 

Q:从15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招聘的动作,从1.5万到4万,前不久也从网上看到了一些节奏放缓的公开信息。当时做这样大的人员扩充和很多组织架构的调整,您肯定是看到了一些比较大的机会,现在回头来看,您觉得哪些是超出预期?哪些是低于预期?

A:我们在过去的几年的确在追求规模的增长,做一些业务的扩张,其中有几个大的方面,前面已经介绍了。

扩张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效益的改善低于我们的预期。

虽然在经济上低于预计,但是也在打造自己的能力。对于我们这样的技术型公司,必须要有基础能力的沉淀。比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得做自己的营销网络,无法通过简单的分销方式来完成营销,所以我们需要销售能力的打造。从一季度的情况看,我们过去几年的能力打造是有效果的,船大了,抗风险的能力在增强。

今年我们会控制人员规模的增长,但不是不增长,我们依然有很多的招聘会继续,包括去年给应届生发放的offer,今年我们都会接受应届生到岗。公司有需求,也有责任和义务履行约定,不会因为有困难就毁约。

 

Q:关于公司生态伙伴细分场景的问题,在一些细分的领域里,像停车领域里的捷顺科技,智慧商业里的汇纳科技,一系列这样的公司,在细分领域里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对于这些场景,准备怎么去切入?

A:我觉得细分领域出现有竞争力的公司是很正常的。包括汇纳科技,针对零售场景积累了很多年;捷顺在停车场业务上有较长时间的投入,他们有很多的沉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我们的业务模式跟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并不是着重单一的项目。

比如说停车场,我们一定停车场和楼宇园区的管理、综合安防放在一起考虑,不只是一个停车场。比如说零售,我们关注商业的很多其他场景,希望把很多场景融合进来。我们也会跟合作伙伴一起做,海康主要是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更多的实施还是靠合作伙伴们去做落地。我们不能像他们这样专注的只做某个事情,也是有利有弊。在竞争过程中,如果用户从更大的范围、更丰富的场景来考虑,也许海康合适;如果只是关注一个点或一个场景,也许汇纳和捷顺更加合适。

 

(编辑:186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