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火灾咋办?王玉忠院士:能救则救 救不了赶紧逃生
我也听到一些企业反映,说指标定得太高了,达不到。实际上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已有技术是可以达到的。对于技术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那就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本来就是要引领技术发展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在不显著提高成本的情况下,这个标准可以引领阻燃技术发展,引领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不少企业不是想着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反而希望降低标准。我觉得有些指标不是要减少或降低,比如说,阻燃1级的标准,增加了低热释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还有燃烧烟气及其毒性,也都是重要的指标。现在有些公共场合属于特别封闭的空间,不是露天敞开的,这些指标更有加强的必要。 随着阻燃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我认为标准应该越来越高,我们当时就是因为看到已经有一些能达到标准的产品,结合实际需求,才确定的指标,不是凭空制定的。 从消防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些年为什么我们国家发生的重特大火灾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不像过去那样增长?这跟我们这些年加强了阻燃防火法律法规建设和实施到位,抓得严,有很大的关系。法律法规都硬了以后,重特大火灾确实减少了,这应归功于阻燃防火领域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发挥的作用。 5,阻燃技术目前更多应用在特定领域和产品上,应该扩大应用范围 《科学大师》:现在阻燃技术具体已经应用在哪些方面了? 王玉忠:目前,阻燃材料或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阻燃标准要求,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所,需要采用与之相应技术标准的阻燃材料。 同样一个电视机,公共场所的和我们家里的阻燃要求是不一样的。公共场所人流大,安全隐患高,阻燃要求更高。同样是汽车,公共汽车和私家车又不一样,它必须要达到一个相应的阻燃标准或质量要求。 阻燃技术是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技术。我们考虑到未来是新能源时代,像我们汽车上用到的锂电池,有时容易发生爆炸。从研发上,就更要考虑增加它的阻燃性能,将来对新能源汽车的阻燃要求,应该比普通汽车要求更高。 还有文物设施的阻燃。我们团队今年承担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文物的阻燃防护。我们知道,很多文物是不能用阻燃剂的,采用的办法就是传统的严禁烟火。为什么不能用阻燃剂防火,因为阻燃剂也是化学物质,喷涂到文物上,有可能对文物原貌造成破坏。文物采用阻燃技术的要求更高,除了不能破坏原貌,还要考虑阻燃剂的耐老化问题,过上几年或者更长时间,阻燃涂层如果老化变色,就会破坏文物原貌,这势必也会造成文物破坏。所以,文物保护对阻燃剂的要求相当苛刻,这就需要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6,智能扑火重点应该把好源头预警关 《科学大师》:现在是一个科技时代,在火灾的扑救上面,也兴起智能扑救的提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智能化怎么样能更好应用到火灾安全技术研发中? 王玉忠:我要说明的是,我是阻燃专家,不是灭火专家。据我了解,智能化技术在火灾安全中有应用,比如在扑灭山火的时候,消防部门就会运用到无人机。但山火真正烧起来以后,并不好扑灭。因为这种火灾是完全敞开的燃烧,不受任何限制,风向的不确定使得火焰蔓延方向难以掌握,加上很多森林火灾发生地往往人迹罕至,山林地势条件复杂,缺少交通道路,灭火人员很难快速抵达火灾现场,重型灭火机械设备更无法运输,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极大地增加了灭火的难度。 通常来讲,对森林火灾的扑救,没有太多办法,主要是人工开辟隔离带,在火场与未着火的地带之间挖出几十米宽的一条隔离带(沟),让火势烧不过去,阻止进一步的大范围蔓延,这跟防火门是一个道理。而靠这一类人工的传统扑救办法,效率也是非常低的。 但不好灭是一回事,我们不能不积极扑火,对国外那种放任火灾不去扑救的主张我持反对态度。因为森林不会因为过火之后就产生”群体免疫”,不会被烧过一次就能够自然具有阻燃性了。国外的主张让人费解。你消极放任它烧,就算以后这个地方你不在那周围居住,你还要考虑森林大火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 对于城市楼房的火灾,尤其是高层建筑火灾,扑灭难度也很高。一旦达到了轰燃阶段,智能扑火能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还是要重点强调对火灾的前期预警,一定要早发现、早扑救,这是智能扑火最能发挥作用的阶段。 《科学大师》:早期火灾预警,从您的研究来看,可以怎么做? 王玉忠:火灾的发生基本上是随机的,没有太多科学规律可循,但不是不可以防范。我们团队也承担了相应的国家研究课题,针对早期的火情,能够实现尽早的探测和预警。 当我们的专用传感器探测到温度已经达到自燃值时,已经很危险了,甚至明火已经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发出预警或报警信号,进行早期扑救灭火。 很多公共场所包括我们的实验室,现在安装的感温和感烟预警技术,主要是通过热量辐射或烟雾颗粒到达传感器来触发警报,它的局限是容易受到使用环境影响,产生误报和延迟预警。而像图像型(视频型)探测技术受限于检测信号,仅能检测明火或烟雾,必须在火灾发生后才能进行预警,虽然探测准确度高,但还是没法做到防火于未燃。 从这种工程设计方面,我们就应该考虑怎么样在火还没产生或刚产生微弱明火时,预警系统就能启动,及时把隐患消除,不让火烧起来。把这种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源头防范,会更为有效率,它是主动防火,和那种起火后的被动扑救是不一样的。 7,阻燃研究中还有难啃的“骨头” 《科学大师》:多年科研实践下来,您认为阻燃科研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有待攻克的问题是什么? (编辑:186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