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火灾咋办?王玉忠院士:能救则救 救不了赶紧逃生
在燃烧的过程中,环境温度也是在不断增加。对于发生在高层建筑内部的火灾,燃烧区钢材的温度甚至可以高达700 ~ 800 °C,这样的温度虽然并不能熔化钢铁,但会大幅度降低其强度,使其承重力降至原来的5 %左右。如果钢材软化面积达到楼层面积的2/3以上,那一楼层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塌陷。“9.11”事件中美国世贸大厦的坍塌就与此有关。 2,阻燃技术的目的是给人员逃生创造时间 《科学大师》:阻燃是什么概念?不是指在燃烧过程中阻断甚至消灭火情么? 王玉忠:阻燃技术不是用在火灾发生后的扑救环节,而是用在火灾发生前的预防环节,是要从尽可能避免引起火灾的源头做起。“阻燃”是指材料遇火不会立即燃烧,或虽然燃烧,但离火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自熄。阻燃程度也有相应的评价划分:易燃、可燃、缓燃、难燃、不燃等。 消防系统是从工程设计角度来考虑怎么防范火险,比如高楼层都要有常闭的防火门、消防门等各类消防设施,功能是把火情限制在局部,不使它大面积的蔓延。而我们作为材料科学家,主要是从材料的角度考虑怎么样能使材料不易被点燃,实现阻燃、难燃和不燃的问题,从源头防止火灾的发生。 我们还要考虑怎么样降低材料的热释放,我们希望当材料一旦被点燃,燃烧环境的温度发展到轰燃温度的时间尽可能地长一点和慢一点,使得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逃生。 现在公共场所和设施以及很多有火灾隐患的特定领域(如大飞机机舱、高铁车厢等)使用的高分子材料都有阻燃要求。 《科学大师》:目前的阻燃技术是什么样的,怎么样进行阻燃技术处理和研发? 王玉忠:一种是从塑料、橡胶、纤维纺织品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大分子的结构入手,将能起到阻燃作用的化学元素和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引入到大分子链中,使高分子基体本身具有阻燃性(本征阻燃)。比如,目前市场上用于纺制阻燃涤纶纤维用的阻燃聚酯,主要采用的是这种阻燃方式。 另一种就是合成一种特定结构的阻燃剂,并添加到材料中。比如我们生产电视机壳,我就通过工艺设计把阻燃剂以不同的方式混入生产电视机壳的聚合物基材中,通过加工成形获得阻燃制品。这种也比较普遍,容易操作,非常灵活。 第三种是表面阻燃处理。将阻燃剂通过浸渍、涂覆或喷涂方式,以化学和/或物理作用使阻燃剂与基材结合,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这是纺织品和木材阻燃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没有一种“万能”的阻燃技术对所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都有效。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及其应用场所,进行针对性的阻燃化设计,研究开发出阻燃效率高、对其他性能影响小,以及环境友好的阻燃技术和产品。 3,高火安全性的技术上可以做到,但太贵了 《科学大师》:直接用阻燃材料来装修屋子、生产家具和各种设施,让人类生活在完全阻燃或不燃的环境中,火根本就烧不起来,从技术上来讲,这是不是已经可以实现? 王玉忠:阻燃技术是分不同的标准等级的,有不同的产品和应用标准。比如,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分为易燃、可燃、难燃和不燃4个燃烧性能等级。根据不同的建筑规范和使用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材料。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阻燃不是说绝对不燃,而是要延缓它的燃烧进程(难燃),使它不具破坏性。一种材料,能否被点燃,除了材料本身的特性外,还与点火的温度和热辐射强度以及点火时间等有关,“绝对”点不燃的有机材料是不存在的。只有无机材料才能实现 “不燃“,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能达到A级(不燃)建筑保温材料要求的材料只有无机材料,而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原因。 然而,无机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远远差于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而且后者比前者轻、力学性能也好。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既要考虑火安全性需要的阻燃性能,又必须平衡其各种性能。这是我们从事阻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使有机高分子材料达到高的难燃级别以实现高的火安全性,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这并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要同时满足其他性能要求的这类难燃材料的成本一定非常高,在产品标准没有那么高要求的情况下,企业会因为产品成本的原因不会主动生产这样的产品,这与我们搞科研一味追求高性能不同,企业比较现实。 仅从火安全角度来讲,我们当然希望阻燃产品标准能够扩大应用,能更普及;比如在当年制订《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及标识》国家标准的讨论会上,在讨论阻燃产品适用领域时,我们都希望能有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产品品种改用阻燃产品,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涉及使用成本和执法成本等各种因素。 是站在企业成本维度,还是站在社会成本维度,这里面存在一种权衡。你让企业或使用者在阻燃上投入那么多,是不是火一定就那么巧会烧到他那里去?他们会有这样的心理。但他们也许应该考虑,一旦火真的找到自己那里了,那损失如何估量。 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量不用阻燃材料。2009年央视新大楼的配楼着火,就是因为燃放烟火引燃了没有达到阻燃标准的外墙有机高分子泡沫保温材料。如果当时用的是阻燃材料,火就可能较难以烧起来。现在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聚苯乙烯泡沫,常用的阻燃方法是添加六溴(xiù)环十二烷(wán)阻燃剂,但这类阻燃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在国际上其实早就禁用了,寻求新的阻燃方法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4,阻燃强制标准难执行,但不能降低标准 《科学大师》:公安部2006年提出的国家标准《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及标识》,您是起草人之一,当时已经发生过克拉玛依火灾、焦作天堂音像俱乐部火灾、抚州本色精英酒吧火灾等多起恶性火灾事故,教训深刻,14年过去了,这个标准执行得怎么样? (编辑:186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