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董事长:超千人接种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
我认为任何一个工艺路线的疫苗能出来,让老百姓能打上,能预防疾病就是最好的。我们现在武汉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个单位,都是采取了灭活疫苗这个路线,我们选择这两个,一个是技术成熟度,第二个是产量,有先例,前面有好的和成功的疫苗案例。 综合来说,我们现在目前设计的产能,一个单位大概在八、九千万到一个亿剂量,两个单位加起来,足量生产供应,可以供应约两个亿剂量。 澎湃新闻:两亿剂量的疫苗产量,是指一年的产量吗? 杨晓明:我们现在生产不是按12个月生产去安排,一般是10个月生产,因为疫苗还有生产周期,所以365天安排满是没有的,就是按10个月算两个亿的剂量。 澎湃新闻:此前中国生物发布消息已在京建设完成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是不是说新冠灭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准备是同步进行的? 杨晓明:现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全部建成完成验证,意味着现在就可以正式生产。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扩大产能的新车间建设估计也是6月底能完成。 新冠灭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准备是同步进行的,目前车间硬件、人员以及原材料全部准备好。因为中国生物就是做研发生产供应一体的,所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规模化生产条件。 澎湃新闻:两亿剂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接种,优先给哪些人群接种合适? 杨晓明:全部接种,这是最理想的,实际上在真正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一天就把这两亿剂全部做出来。疫苗在使用中有一个过程,特别是疫苗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人群选择还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疫区的医护人员,以及从事公共社会服务的,像餐馆、地铁、高铁、航空公司这些是密切接触人群容易被感染风险高,这些人群需要优先使用,以保护社会正常运转。 新冠疫苗不会与SARS疫苗一样无疾而终 澎湃新闻:刚才提到疫苗三期临床需要在疫区做实验,中国的疫情现在已经控制住,如果要做三期试验,现在目标是不是在海外,将面临哪些困难? 杨晓明:是的,严格临床的话,三期临床应该在实际流行病或者传染病发生的现场去做,这是最接近实际的评估。现在中国目前发病很低,基本上以输入为主,个别地方有个别的病例,但还不能形成一个很大的流行病区,靠隔离不能形成疫区,这种状况下做三期临床评价,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国外现在疫情比较严重,其实比较合适于做三期临床,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的推进要做三期临床,毕竟疫苗要有符合当地的国家的药品监管程序去做临床的要求,我们也在积极沟通。 澎湃新闻:2003年“非典”,中国生物也有参与到SARS疫苗研发中,但最终因为没有病人,疫苗研发基本上停滞,新冠疫苗研发会不会走上这样一条老路? 杨晓明:每个传染病都有它的特性,SARS期间就来得也突然,消失也突然,要进行更科学更贴近临床的三期、四期时,却没有疾病了。疫苗都是针对传染病,没有传染病不管做研究还是做实验,就没有目标了,所以(当时的情况)可以理解。 但是实际上这次新冠疫情,从发病广泛程度、激烈程度以及影响和现在的一些发展变化的规律来看,不像2003年SARS那样可能是一个月、两个月消失。消失的可能性很小,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更高。这次新冠还要吸取教训,该做的一些研究还是要做下去。 澎湃新闻: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预计最快什么时候能上市? (编辑:186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