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186手机网 (https://www.186shouji.cn/)- 手机推荐、手机管家、手机助手、手机壁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4G频道 > 通讯 > 正文

5G前夜的媒介融合:传统媒体们已然开始视频化布局

发布时间:2020-04-02 13:29:30 所属栏目:通讯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5G前夜的媒介融合:传统媒体们已然开始视频化布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广告主自己跑到外面去找广告公司,自己拍一个再去到你的渠道上分发,制作费用、分发费用和传播费用,每个环节的每个机构都会有一些利润空间,次数多了,这个中间成本也不低。如果渠道跟制作捆绑的话,某种程度上成本也会降低一些。”

比较直接的品牌广告是视频化商业探索的一个方面,另一种尝试是专题式的节目或纪录片制作。

澎湃曾打造过一个名叫《中国实验室》的节目,这个栏目是用视频化的方式去报道一些中国的尖端科技。这也是电视媒体经常采用的方式,作为纸媒出身,这一点上的尝试还是很需要创新精神的。

在商业化的探索上,不少媒体的视频团队可以向原来的电视媒体取取经。

张伟嘉透露,《财经》团队是2013年左右开始发展视频业务,当时渠道远没有现在多元,最开始《财经》的视频是在优酷、腾讯视频这样的视频网站及自己的客户端上投放,效果一般,播放量并不是很乐观。

关于这个选择,对于专业垂直性媒体来说,守住自身的固有阵地远远比开拓一些新的流量更加重要。毕竟,精准和专业才是这类媒体的固有优势。所以,主动地放弃一些自己本就不需要的“流量”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渠道本身就基本决定了用户的属性,渠道的取舍决定了内部资源分配时的侧重。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像澎湃的分发基本以自身的客户端为主,兼顾“两微一抖”,但核心还是在客户端,品牌的调性仍旧十分重要。也有一些媒体,比如《深圳晚报》,他们选择与ZAKER合作,它生产大量内容在ZAKER上分发,把它当做一个主要渠道来做。

《新京报》那边则对于腾讯的渠道很重视,毕竟依托一个大的平台,在内容分发上可以提高自己内部不小的运营效率。这种与平台化媒体的合作在当下也是不少传统媒体的主流选择。

视频化相比于图文阅读单纯的文字语言,视频呈现多了镜头语言的表达。传播内容更加生动、真实。

按照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来看,视频作为一种叙事语言更多样的的媒介表达形式,在相对优越性、兼容性、简便性、可靠性、可感知性上相比图文形式均占有明显优势地位。

03迎接视频化:一些思维成见与门槛

在实践初期,一些专业垂直媒体对于视频化的尝试不太成功。一些财经商业类型的媒体会认为相比于娱乐或者社会生活领域的媒体来说,专业属性越强的媒体在视频表达上很不占优势。

因为,这些媒体本身的用户群,需要的是深度的沉浸式思考体验,财经商业类内容的表达偏评论和说明,它的叙事成分少很多,而且领域关注的问题往往比较客观和理性,缺乏一些讲故事的元素在里面,可能先天的就不是那么吸引人。

关于这个问题,商业、财经类纪录片制作机构如是纪录的负责人郭旭峰认为,“专业化的东西不见得会比娱乐性的吸引力差,首先在定位上要有取舍,它一定是一个具有专业深度的领域内容,这是基本前提。所以可以排除掉一部分不喜欢这类内容的用户,其次在表达呈现上,可以更加年轻化和具备网感,但这只是调剂,不能是主菜。”

文总监也认为,“不能单纯从一个流量数量上去比对,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原本图文类的报道上,娱乐方面的肯定也有优势,这是必然的。只是说目前不少人抱着这种成见去判断它,先入为主地去给它定了不太实际的指标。”

《财经》新媒体的张伟嘉则分享了他们与今日头条的合作经验:

“我们是2017年10月,跟头条合作了一个号,叫每日热搜。节目的定位就是聚焦热点资讯,因为热点资讯在平台上很容易吸引用户的关注,当时的出发点是尽快把号做起来。

其实,对于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来说,在生产热点社会、时政新闻方面,他们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他们有政策优势,自媒体们没有资质去做涉及时政方面的热点话题;其次是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一直具备的强大新闻源,在新闻这块,信源一直是只有头部媒体才掌握的资源。”

专业领域媒体在视频化表达方面与其他非专业领域的相比,流量不应该是一个根本的困扰。

在B站上,无论是前一阵子掀起争议的up主“巫师财经”,还是最近风头正起的up主“半佛仙人”和“黑金商业”,他们在一个以95后、00后为主要用户的B站都能通过硬核的商业财经内容获得上百万的播放量。

这件事就能看出,流量跟领域无关,而是跟人的思维有关。

谈到人的思维转变的问题,文总监表示,“不少编辑还抱着图文的思维方式,可能好的文字报道是跟画面效果一样的,但是真正换成这种视频画面是有问题的。

在内部上的话,为什么要成立那么多部门?

一个困难就是,它的内部沟通成本很高,因为以前的文字报道,就是一个人出去,最多再有一个摄影记者,他去拍摄,两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报道。

但是现在像我们想做比较好的视频,你需要协调很多人,它的制作团队在增加,以前可能是一个人就可以产出一个报道,但是视频一个人做的话,其实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涉及到协作的问题,涉及到协作的话,跨部门的沟通成本就很高了。

我在帮助你的时候,跨部门、跨中心的组织运转问题,这对于整个单位来说是很困难的,流程梳理不清楚,导致沟通的问题很多。”

《财经》新媒体的张伟嘉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其实很多传统媒体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文字编辑们很难转型,他们的思路还没有改变过来,我考虑的是把这个稿子写出来就可以了,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文字编辑具备视频编辑的思路去做这个事情,比方说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能不能拍点视频?

在采访对象时,我们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你可以从视频中去获取你的信息资料,然后还可以把它转换成视频去进行一个分发。”

表达上的差别,导致了一些媒体在视频化转型时面临着思维转换上的难题。一些文字编辑对于视频化表达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可能很多人认为它存在一个天然的技术门槛,精美的制作需要专业素养支撑。

财经、商业纪录片制作机构如是纪录的负责人郭旭峰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内容本身才是吸引人的根本原因。从现在的一些实践和尝试来看,精致化和高大上的制作可能在一些平台上的表现并没有那些接地气的表达要好。

市面上不少的视频平台,比如国内的B站、飞观APP,国外的油管等,上面有很多比较有深度的内容,但制作并不精良。

技术是为内容和用户服务的,在一些年轻人聚集的平台,虽然制作粗糙一些,但更接地气的内容和表达很讨年轻人喜欢,尤其是面对一些热点问题时,快速反应比慢工出细活要好。

而且很多端着的,制作精美的视频在不少年轻人看来,比较千篇一律,缺乏一些创意性的东西,审美上已经厌倦了。”

(编辑:186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